9月14日消息,13日深夜,罗永浩微博发文表示:“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,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。我要忙正事了,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。”
这或许标志着这场持续数日的公开争论暂告一段落。
罗永浩与西贝餐饮的这场“口水战”始于9月10日。
当日,罗永浩在微博发文:好久没吃西贝了,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,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是太恶心了。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,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9月11日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“一定起诉”,并表示将开放全国400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。
同日,罗永浩宣布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,将事件推向高潮。
9月12日,西贝悄然上线“罗永浩菜单”,罗永浩则开启直播展示网友提供的证据,质疑西贝在预制菜问题上的诚信度,吸引超10万人同时在线围观。
9月13日,随着预制菜国标草案通过专家审查的消息传出,罗永浩发文表示事件“可以告一段落”,期待相关法规出台。
一条70字的微博,引发了持续四天的公开论战,双方你来我往,吸引了数亿网友围观。
这场争论早已超出个人吐槽的范畴,演变成为消费者与餐饮企业之间关于知情权、定价权与行业透明度的公共辩论。
争议核心:什么算预制菜?
整场争论的核心焦点在于“什么才算预制菜”?双方各执一词,背后其实是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。
罗永浩质疑西贝使用“预制菜”,而西贝则坚决否认,双方依据的标准不同。
西贝援引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《通知》,该《通知》明确,连锁餐饮企业通过中央厨房制作并配送给自有门店的净菜、半成品或成品菜肴,不纳入预制菜范围,而是应符合餐饮食品安全标准。西贝声称其菜品属于此类“中央厨房”模式。
而从消费者视角看,罗永浩和大多数人认为,只要是提前预加工、后期只需简单加热或组合的菜品,就属于预制菜。消费者真正在乎的不是学术定义,而是“锅气”和“现场制作感”的消失。
西贝人均消费近百元的价格定位与消费者感知价值之间的落差,是这场争论的深层诱因。
罗永浩和许多网友长期吐槽西贝价格偏高。消费者愿意为高端体验支付溢价,但当他们发现支付了现炒菜的价格,却可能获得加热的预制菜时,这种“价值落差”引发强烈不满。这种情绪长期积累,借罗永浩之口找到了发泄渠道。
罗永浩在吐槽中呼吁“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”,而这可谓正符合了消费者希望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需求。
预制菜国标将至
正当争论白热化之际,传来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通过专家审查的消息,仿佛是对这场争论的最佳回应。
据第一财经9月13日报道,国家卫健委主导的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已通过审查,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届时,预制菜“身份”将有统一说法,餐饮门店是否使用、如何使用预制菜,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。预制菜国标的到来,不仅能给生产企业划出安全“红线”,也将倒逼餐饮业告别“模糊营销”。
第一财经还援引业内人士估计,新国标有望加强对不添加防腐剂、强化冷链要求等标准,预计将使行业成本增加15%-30%。这将导致无法达标的中小工厂被并购或退出,头部品牌通过规模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。
预制菜国标的出台将彻底改变行业游戏规则,消费者知情权将从道德诉求升级为法律要求。
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争论,虽然始于个人吐槽,但最终引发了全社会对预制菜行业规范、消费者权益保障及餐饮企业透明化经营的大讨论。随着罗永浩宣布“告一段落”以及预制菜国标即将出台,事件本身暂告段落。
这场争论没有真正的输赢。罗永浩成功引发了全社会对预制菜透明度的关注;西贝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,尽管不全是正面的。
其真正的意义在于,极大地推动了消费者知情权的普及和行业标准化、透明化的进程。未来,餐饮企业如何主动适应新规、透明经营,让消费者吃得明白、放心,将是赢得市场的关键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